top of page


每年聖灰瞻禮及聖週五前,我們都會聽到堂區通告,提醒適齡信友當日有本份守大小齋。還記得筆者年幼時有一次守齋,肚子還是太餓,定睛看著家中的鐘,一到當晚的凌晨十二時,即刻煮了一個杯麵充飢,極其量守了「本份」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慢慢地從每年兩次的守齋中體會到,守齋並非要我們受苦捱餓,而是作補贖

根據本澳教區規定,聖灰禮儀日及耶穌受難日需守大小齋,而凡遇星期五,教友必須守小齋,除非該日適逢教會的慶節(即「節日」及「慶日」)或由教會鑑定後批准一些中國重要的民間慶節,則不用守小齋。 為甚麼我們要守齋克己呢?因為教會的規定嗎?其實,守齋不止是因為是要守規,而是有重大意義的,守齋克己能幫助我們棄絕罪惡,皈依天主。特別在四旬期間,奉獻守齋行動,使人紀念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苦難,促使我們皈依基督的心愈益成長,引導信友思想和行動更肖似基督。


那麼,我們怎樣能棄絕罪惡?筆者將概括為兩大元素:選擇、德行。

天主造了有理性的人,賦給他位格的尊嚴,具有對自己行為的主動力與主控力⋯⋯人越是為善,越是自由⋯⋯選擇不服從及邪惡是濫用自由,使人淪為「罪惡的奴隸」。(《天主教教理》,1730, 1733)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,我們可以選擇去守齋,亦可選擇犯罪。在守齋的時候,我們排除自己的慾望,放棄一些我們原本擁有的選擇。同樣地,耶穌在苦難前的極度恐慌中都曾經說過:「父啊!你如果願意,請給我免去這杯罷!但不要隨我的意願,惟照你的意願成就罷!」(路22:42)最後,耶穌卻為了人類的救贖而選擇了被釘十字架。所以,守齋這個行動令我們更肖似基督。

而德行是一種習慣性的堅決行善的傾向⋯⋯有德行的人,以他感性的和精神的全部力量奔向善;他在具體的行為中追求善並選擇善。(《天主教教理》,1803)由此可見,德行使我們的習慣和行為,趨向美善。若我們將「守齋」放於德行來說,守齋可算是一個操練。經過一段操練後,慢慢將守齋變成習慣,使我們愈趨美善。


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聖灰星期三向教友提到有關守齋的意義:「守齋刻苦不僅僅是外表的規矩或外在的禮節行為,更是感到需要改變生活的有力標記;守齋刻苦要求人放棄合理的物質享受,使內心獲得更多的自由,以便更容易聆聽天主的聖訓,也更能夠慷慨地幫助有需要的人。」


但是,我們守齋不能只是「齋口不齋心」。有些教友為了「滿全」週五守小齋,故選吃海鮮刺身、山珍海味等,但在享用這些美宴時,我們又能否達到守齋的本意呢?

我們要提醒自己,守齋克己可以鍛煉我們自己的意志,是個信仰的行為,所以守齋克己不應是為了減肥、為了健康戒口,所以,守齋不僅是在於食物,而是在於鍛煉我們的節制能力。 所以在四旬期內,我們除了於食物上的守齋外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可守齋來改變一些習慣,跨出自己的舒適圈。例如減少依賴手提電話、減少在網上看短片、減少玩電子遊戲、選擇在短距離的路程行路而不乘車。當然在減少以外,在一些部份都可以增加,例如在今個四旬期開始,增加每日閱讀當日讀經的習慣,甚至於每天早上望彌撒,或者是在晚上釋出空間,讓自己在靜默中反思,以日課晚禱來完成一整天的生活,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。


我們踏入四旬期第五週,讓我們特別反思棄絕罪惡、皈依基督的意義,祈求天主讓我們以純潔的心靈渡過這個神聖的四旬期,而準備心神去參與逾越節的慶典。

「守齋」食物之選


大家平時守齋時會吃甚麼呢?原來平時會吃到的魚柳飽、椒鹽卷餅(Pretzel),甚至天婦羅都是與四旬期守齋有關。某美式連鎖快餐店於七十年代時發現於星期五的時候,牛肉漢堡的銷量都會下降,之後知道原來與星期五守齋有關,所以便推出魚柳包。而椒鹽卷餅就是因為從前因四旬期而用麵粉、酵母、鹽及水製成的食物。而天婦羅的正式名稱是Tempura,來自拉丁文Tempora,即係時間、時期的意思。Tempora Quadragesima即是「四十天的時期」,即係四旬期。而天婦羅的來源就是葡萄牙傳教士去日本長崎傳教時,因要找守齋的食物就發明出來的。



137 次查看


你最近一次辦修和聖事是何時呢?筆者小時候很害怕辦告解,因為很害怕對他人,即使是向熟悉的神父告明,也很怕承認自己的過失,所以從前到告解亭向神父告罪,都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。


而在成長過程中,慢慢在修和聖事中看到的不是害怕,而是看到天主的慈愛,更感謝天主可以讓人透過修和聖事與祂和好。教宗方濟各曾於講道中提到:「歸向天父具體的方法,就是領受修和聖事。」。而《天主教教理》第1422條清楚指出,領受懺悔聖事便可得到仁慈天主寬恕,同時與教會和好,因為那些罪過傷害了教會,教會卻以仁愛、善表和祈禱,幫助他們悔改。只需我們真心痛悔定改,天主便會寬恕。

修和聖事由耶穌基督親自建立,並是七件聖事之一,而修和聖事之目的和效果就是與天主、教會和好。那就可以解釋到為何神父們經常鼓勵信徒辦告解,因為每當我們認真地辦完告解,得到的內心平安和寧靜,但當然不止是內心平安,而是當透過修和聖事,可確實「...使我們重新生活在天主的恩寵中,並使我們在至密切的親情裡與祂結合」(《天主教教理》第1468條),而且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天父的擁抱,而他亦賜予我們再次成為祂子女的恩寵(參閱《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》宗座牧函,8)。 在耶穌復活後,顯現給門徒說:「你們領受聖神罷!你們赦免誰的罪,就給誰赦免;你們存留誰的,就給誰存留。」(若20:22-23)基督把赦罪權柄交給宗徒,並由主教及神父繼承赦罪的權柄。他們是天主的僕人,代表天主聆聽、接納及寬恕罪人的罪過。教宗方濟各曾提到在告解亭中,可以遇到接納的「愛之光」,這「愛之光」將「鐵石之心」改變成「血肉之心」,所以我們都應更重視每次辦告解的機會。 那麼,我們一般應該辦多少次修和聖事?一年兩次?一年一次?還是一年都沒有一次?!教會規定凡到達懂事年齡的信友,有責任至少一年一次,誠實地告明經省察出來的、自己的重罪(《天主教教理》第1457條),但要知道是「至少一年一次」,不是只需一年辦一次就「大功告成」。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豈止一年犯一次罪,遠離了天主呢?所以當我們犯了罪,不要等到於聖誕節或復活節前才急於找神父、主教辦告解了! 記得曾有神父講道時表示有教友曾提出疑問:「又要辦告解嗎?之前都已經告過相同的罪了,應該不需要再辦了吧?」神父立即回答說:「難道你想為了辦告解故意犯一些新罪嗎?」以上當然是一個笑話,但都是一個提醒,就是悔改皈依不是只是一年一次的事,而是整個人生的旅程。修和聖事不應只是為了滿全教友的責任,而更重要的是在回應主耶穌的邀請:「時期已滿,天主的國臨近了,你們悔改,信從福音罷!」(谷1:15)。 路加福音15章講述《蕩子的比喻》,相信大家已倒背如流,簡單來說是一個父親育有兩子,弟弟要求分家產,得到錢以後荒淫度日,耗盡財產,正當遇上大荒年,便去投靠一個居民,於是居民命他落田放豬。過了一段時間,弟弟不甘心,便想起原生家庭的富有,並思考為何自己落得如此田地。於是決意回家認錯,父親一看見弟弟,卻命傭人宰了一隻肥牛犢來歡宴。哥哥生氣,為何自己服待父親已久,他亦未曾向自己宰過一隻小山羊。父親答哥哥:「孩子!你常同我在一起,凡我所有的,都是你的;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,失而復得,應當歡宴喜樂!」 耶穌透過《蕩子的比喻》,藉着弟弟重投慈父懷抱,再次提醒我們,只要願意捨棄執着,定能重獲天主的憐憫和寬恕。我們應該反思到,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是在《蕩子的比喻》中的「弟弟」,天主一直等待我們回家,重回正軌。 「你要瞻仰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所伸開的雙臂,讓自己一再得救。當你辦告解時,你要堅信祂的慈悲,這慈悲會免除你的罪責。你要瞻仰祂出於慈愛所傾流的聖血,讓祂的聖血淨化你。這樣,你總能重獲新生」(《生活的基督》宗座勸諭,123)讓我們在四旬期中,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省察罪過,重新檢視自己,鼓起勇氣,藉着悔改、修和,獲享祢義子的身分。


「辦告解是個好東西,希望你擁有。」



23 次查看


因應香港疫情嚴峻,當地政府加強防疫措施,宗教場所需要關閉。因此,香港教區不得不暫停「公開」彌撒。更由今年2月10日起,進一步收緊限制,暫停「送聖體儀式」,至今超過一個月時間。換句話說,香港的教友已超過一個月沒有實領聖體。不知道他們渴望有一天能再次領受聖體嗎?


對於一小部份人來說,領聖體可能只是參與彌撒中的「例行公事」,究竟我們堪當領受基督的身體嗎?當平安禮後,主祭擘餅,會眾跪下。這時主祭舉揚聖體,說:「請看,天主的羔羊;請看,除免世罪者。蒙召來赴聖宴的人是有福的。」會眾通常會靠「機械式」自動回應:「主,我當不起祢到我心裡來,只要祢說一句話,我的靈魂就會痊癒。」甚至以最快的語速「唸口簧」草草了事。當「準備好心神」後,排隊領受聖體,神父拿起聖體對我們說:「基督聖體。」之後就領完聖體,返回座位祈禱,就完成了這件「例行公事」。與其用「做白日夢」來形容以上的情況,不如用「麻木」來形容會更加合適。麻木地參與彌撒,麻木地回答:「亞孟。」麻木地領受聖體聖事,再麻木地過我們的信仰生活。


要謹記,聖體聖事是「信德的奧蹟」,每次彌撒聖祭都是「實行我們得救的工程」(《活於感恩祭的教會》通諭,11)。耶穌奉獻自己的體血,給予我們祂的整個生命,並且啟示這愛情的終極根源(參閱《愛德的聖事》宗座勸諭,7),好讓我們也能在愛中將自己給予祂,並在領聖體時與祂共融,合而為一。這樣,我們就一同成為一個耶穌的身體,也就是教會(《YOUCAT》,208)。

那麼,我們能如何更有意識地領受耶穌聖體?要熱心參與彌撒!參與彌撒不應只是滿全主日的本份,而應該有意識地、虔誠地、主動地參與,並在彌撒中與天主相遇,預嘗天國的盛宴。

根據《天主教教理》第1346條,彌撒聖祭主要分為聖道禮及聖祭禮,兩部份共同組成「一個整體的敬禮行動」。教友們「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,時常團聚,擘餅,祈禱。」(參閱宗2:42)。在主日(不包括四旬期和將臨期)及節日;聖道禮前,我們會唱光榮頌,以讚美聖父、聖子耶穌基督和天主的羔羊,因為我們將獻上並領受這犧牲的祭獻(參閲 Ceremonies Explained for Servers,259)。聖道禮是一個很好的準備,幫助我們發揮出信望愛的精神,去參與聖祭禮。特別是在信經中能顯露出來,信經是在信德中為犧牲的祭獻作準備(參閲 Ceremonies Explained for Servers,267)。由此可見,天主聖言的滋養,更能幫助準備心神,與耶穌聖體合而為一。


在這個世紀的教會(特別在疫症期間),我們大多用手領方式來領受聖體。這樣要多加小心,因為手掌可能黏着一些聖體碎屑,而聖體碎屑也是主耶穌的整個身體,若隨意或不小心地將碎屑掉左地上,或會引起褻瀆聖體之嫌。


澳門教友比香港教友幸運,我們有機會領受基督聖體。在這四旬期讓我們反思,當我們下次領受聖體的時候,要用甚麼心態去迎接主耶穌基督到我們體內呢?為香港教友來說,雖然現在只有「網上」彌撒,但正正是這樣的情況更需要多作神領聖體,讓信友更渴望及在將來更有意識地全心實領聖體。或許,未能實領聖體的現況,是天主給香港教友的磨練,也是為本澳教友的一個提醒:善領聖體之餘,也該珍惜這份恩賜。


盼望大家以後返聖堂參與彌撒時,每一次領聖體也懷着當年初領聖體的那份渴望和期待,不再麻木地領受聖體聖事,謹記能領聖體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,並在「飽饗逾越聖事的滋養,在你的愛內,團結一致」(聖週六,逾越節守夜禮領聖體後經),一同建設天主的教會。





39 次查看

#天主教 #信仰 #禮儀 #聖母 #聖物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