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四旬期反省|守齋】



每年聖灰瞻禮及聖週五前,我們都會聽到堂區通告,提醒適齡信友當日有本份守大小齋。還記得筆者年幼時有一次守齋,肚子還是太餓,定睛看著家中的鐘,一到當晚的凌晨十二時,即刻煮了一個杯麵充飢,極其量守了「本份」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慢慢地從每年兩次的守齋中體會到,守齋並非要我們受苦捱餓,而是作補贖

根據本澳教區規定,聖灰禮儀日及耶穌受難日需守大小齋,而凡遇星期五,教友必須守小齋,除非該日適逢教會的慶節(即「節日」及「慶日」)或由教會鑑定後批准一些中國重要的民間慶節,則不用守小齋 為甚麼我們要守齋克己呢?因為教會的規定嗎?其實,守齋不止是因為是要守規,而是有重大意義的,守齋克己能幫助我們棄絕罪惡,皈依天主。特別在四旬期間,奉獻守齋行動,使人紀念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苦難,促使我們皈依基督的心愈益成長,引導信友思想和行動更肖似基督。


那麼,我們怎樣能棄絕罪惡?筆者將概括為兩大元素:選擇、德行。

天主造了有理性的人,賦給他位格的尊嚴,具有對自己行為的主動力與主控力⋯⋯人越是為善,越是自由⋯⋯選擇不服從及邪惡是濫用自由,使人淪為「罪惡的奴隸」。(《天主教教理》,1730, 1733)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,我們可以選擇去守齋,亦可選擇犯罪。在守齋的時候,我們排除自己的慾望,放棄一些我們原本擁有的選擇。同樣地,耶穌在苦難前的極度恐慌中都曾經說過:「父啊!你如果願意,請給我免去這杯罷!但不要隨我的意願,惟照你的意願成就罷!」(路22:42)最後,耶穌卻為了人類的救贖而選擇了被釘十字架。所以,守齋這個行動令我們更肖似基督。

而德行是一種習慣性的堅決行善的傾向⋯⋯有德行的人,以他感性的和精神的全部力量奔向善;他在具體的行為中追求善並選擇善。(《天主教教理》,1803)由此可見,德行使我們的習慣和行為,趨向美善。若我們將「守齋」放於德行來說,守齋可算是一個操練。經過一段操練後,慢慢將守齋變成習慣,使我們愈趨美善。


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聖灰星期三向教友提到有關守齋的意義:「守齋刻苦不僅僅是外表的規矩或外在的禮節行為,更是感到需要改變生活的有力標記;守齋刻苦要求人放棄合理的物質享受,使內心獲得更多的自由,以便更容易聆聽天主的聖訓,也更能夠慷慨地幫助有需要的人。」


但是,我們守齋不能只是「齋口不齋心」。有些教友為了「滿全」週五守小齋,故選吃海鮮刺身、山珍海味等,但在享用這些美宴時,我們又能否達到守齋的本意呢?

我們要提醒自己,守齋克己可以鍛煉我們自己的意志,是個信仰的行為,所以守齋克己不應是為了減肥、為了健康戒口,所以,守齋不僅是在於食物,而是在於鍛煉我們的節制能力。 所以在四旬期內,我們除了於食物上的守齋外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可守齋來改變一些習慣,跨出自己的舒適圈。例如減少依賴手提電話、減少在網上看短片、減少玩電子遊戲、選擇在短距離的路程行路而不乘車。當然在減少以外,在一些部份都可以增加,例如在今個四旬期開始,增加每日閱讀當日讀經的習慣,甚至於每天早上望彌撒,或者是在晚上釋出空間,讓自己在靜默中反思,以日課晚禱來完成一整天的生活,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。


我們踏入四旬期第五週,讓我們特別反思棄絕罪惡、皈依基督的意義,祈求天主讓我們以純潔的心靈渡過這個神聖的四旬期,而準備心神去參與逾越節的慶典。

「守齋」食物之選


大家平時守齋時會吃甚麼呢?原來平時會吃到的魚柳飽、椒鹽卷餅(Pretzel),甚至天婦羅都是與四旬期守齋有關。某美式連鎖快餐店於七十年代時發現於星期五的時候,牛肉漢堡的銷量都會下降,之後知道原來與星期五守齋有關,所以便推出魚柳包。而椒鹽卷餅就是因為從前因四旬期而用麵粉、酵母、鹽及水製成的食物。而天婦羅的正式名稱是Tempura,來自拉丁文Tempora,即係時間、時期的意思。Tempora Quadragesima即是「四十天的時期」,即係四旬期。而天婦羅的來源就是葡萄牙傳教士去日本長崎傳教時,因要找守齋的食物就發明出來的。



221 次查看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